Friday, December 12, 2008

Dussek(1760~1812) - Piano Sonatas Op.9、Op.77



想像一下布拉姆斯“渴望式的、拉長線描寫的抒情調”,但卻早布拉姆斯幾十年就有了這樣的手法;舒伯特那般唾手可得的優美旋律以及異於常人的調音;蕭邦式的滾奏及跳躍音符上的裝飾音,這樣的奏鳴曲出自一位捷克作曲家,當他死的時候,蕭邦才兩歲,他在樂壇上的成就喚起了莫札特、海頓及克萊門蒂的重視,我講的是捷克籍的作曲家Dussek--這位天才音樂家,不僅僅在他的時代是個領先者,更為後來浪漫派的蕭邦、布拉姆斯、舒曼及史美塔那等開了先鋒。然而卻像許多同時代的音樂家一樣被人遺忘。

此張專輯當中,起了關鍵作用的鋼琴家Becker,對上Dussek最晚被發現的作品Op.77,標"L'Invocation",F小調大奏鳴曲,以及三首最早期的作品,用現代平臺式鋼琴演奏Dussek奏鳴曲,氣勢恢弘、自信又強而有力,Becker確實把這幾首奏鳴曲該有的特色都表現出來了。L'Invocation這首引人入勝的作品,多樣化的表情交雜揉成,挑戰鋼琴家的技巧,第二樂章"Tempo di Minuetto"更是透露出深受其師C.P.E.Bach的影響。

無疑的,這首作品是一個里程碑,1812年,Dussek已不再年輕,年輕時的英俊瀟灑早已離他而去,取而代對之的是因過度飲酒產生的肥胖以及各式疾病問題。從此無力再產生其它作品,"L'Invocation"成為他的遺言。

音樂史上,Dussek是位毀譽參半的音樂家,根據Baker的音樂家傳記辭典當中記載,他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家,且其在鍵盤樂器上的造詣已達登峰造極。克萊門蒂描述他演奏時的樣子就像是鋼琴在唱歌一樣。然而他為躲避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及債務問題而拋棄妻子,及其貪戀杯中物導致身體情況變差, 都讓這位超群的音樂家人格蒙上污點。有許多原因讓他沒有留下子嗣來傳承他的音樂,Dussek成了絕響。

他一生顛沛流離,在波希米亞接受早期的教育後,就旅遷至荷蘭及德國,又搬到聖彼得堡,後來因被指控密謀暗殺凱薩琳二世,在警察追到他住處之前就逃離了聖彼得堡。另一個較可靠的說法是凱薩琳二世喜好外貌皎好的美男子,英俊的Dussek理所當然要逃了。之後到了立陶宛,擔任Antoni Radziwill王子樂隊的指揮,一年後以技藝超群的鋼琴演奏家身份又到了德國,巡迴演出到法國,又受到法國女王Marie Antoinette的青睞而留在身邊,女王甚至想勸阻他1788年到米蘭的演出。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才從法國逃到英國倫敦,也是在此地,受到了海頓大加讚賞。

回溯到1786年,他早期的奏鳴曲已經將古典時期的鋼琴奏鳴曲做了很大的擴充與發揮,op.3的三首奏鳴曲,甚至聽來有些雷同於貝多芬的早期奏鳴曲,但聽仔細些,仍可發現Dussek的作品有他自己的美學以及獨特的聲音,何況當他的奏鳴曲剛出現時,貝多芬才正要開始學作曲。他的奏鳴曲值得一聽再聽,特別像是Op.9之二,穿透人心、引人注意且又讓人難忘。

Dussek在古典時期末期鋼琴奏鳴曲的地位,有點像是華格納,在德國浪漫主義後期的地位,華格納將自貝多芬以來德派的音樂發展到極致,就像貝多芬自然而然的承接自Dussek的這把音樂美學火炬。或許這樣的形容仍不能迫使一個人去聽Dussek,然而,若真的想要跳下這坑,CPO發行的這張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Op.9以及77,聽完你肯定會將Dussek的地位放到第一排的位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