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2, 2008

Crusell(1775,1838) - Klarinettenkonzerte 豎笛協奏曲


Crusell的生平:

Crusell(1775-1838)出生於芬蘭,他的祖先除了承襲祖傳的書本裝訂事業,並沒有關於音樂方面的傳統,雖然如此,但Crusell從小對音樂的喜愛早已表露無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Crusell受到少校渥夫•華倫斯亞納(Olaf Wallenstjärna)的賞識,加入了騎兵團樂隊,當時對一個渴望學習音樂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就這樣Crusell開始了軍隊音樂家的訓練。1791年Crusell隨著騎兵團離開了芬蘭而到了斯德哥爾摩,在這裡他積極的學習語文,也日以繼夜地練習單簧管,1793年宮廷指揮家阿比•華格勒(Abbé Vogler)注意到Crusell的才能,派他擔任瑞典宮廷樂團的單簧管首席,Crusell也向華格勒學習音樂理論,1795年,Crusell首次以獨奏家的身份演出,但他對自己的表現並不滿意,他認為從國外能得到某些他所需要的特別指導,於是在1798年,Crusell到了柏林,積極地向法蘭茲•陶許(Franz Tausch)學習,Crusell受Franz Tausch的影響很大,Crusell的優美音色,可以說是受到Franz Tausch的薰陶。1803年,Crusell到巴黎,在此結識了不少巴黎音樂界的重要人物,並跟拉費瑞學習單簧管課。現今所知,Crusell在1800年以前沒有重要的作品問世,巴黎之行對他來說是個轉捩點,他流暢地將自己真實的情感表現在作品中,一些重要的單簧管作品都在1803年到1812年間出現,1812年到1819年間,Crusell在斯德哥爾摩有多次的演出紀錄,演出的曲目包括克隆麥(Krommer)、旦齊(Danzi)及貝多芬(Beethoven)的作品,1819年後他不再演出獨奏,只留在宮廷樂團裡,直到1833年退休。

Crusell較重要的豎笛協奏曲曲目如下:

1.Concerto No.1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major, op.1
2.Concerto No.2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F minor, op.5
3.Concerto No.3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B- flat major, op.11
(以上三個豎笛協奏曲曲目被認為單簧管史上最經典的作品,都是題獻給當時的王子及公爵)。
亦即本片所收錄的三首協奏曲。

4.The Three Clarinet Quartets
(由單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組成,是Crusell在1803年到巴黎以後所寫的作品,因此帶有濃厚的法國風格)。

Crusell的第三號豎笛協奏曲是1811年Crusell到萊比錫時,與當地的一家出版社彼得斯企業簽下契約後所發行的,此作品是為了獻給瑞典的一位王子而寫的,以下將以Concerto No.3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B flat major, op.11分析Crusell的作曲風格及特色:

第一樂章:Allegro risoluto

首先由樂團將之後solo要演奏的主題及一些音形帶出來,solo在第一次吹奏主題時,感覺較隨性,Crusell在此樂章中用了許多的裝飾音,包括了顫音、半音階、迴音及漣音……等,顫音如果用在拍子較長的地方,常會伴隨音階一起出現,然後做一個終止式,此時solo與樂團相輔相成,常出現與樂團對唱的形式,在音量上達到ff,製造一個小高潮,另外Crusell也巧妙地運用了從上到下的短倚音,使旋律聽起來有一種衝突的感覺,然後再向下級進解決,第一樂章到了中後段,主題開始變奏,運用之前出現過的音形及旋律做變化。

第二樂章:Andante moderato

是非常有感情的慢板樂章,深受莫札特的影響,旋律線條非常優美、非常的唱,但與莫札特不同的地方,是在此樂章主題出現前,樂團即先有一小段導奏,後來才帶出主題,而在莫札特的作品K.622中,主題一開始就由豎笛獨奏擔任,Crusell在慢板樂章將情感表達得非常細膩,在第二樂章中最常出現的裝飾音是顫音以及迴音,樂團的部份會不斷地呼應solo已演奏過的主題及旋律,在cadenza的部份,運用了級進的快速音群和迴音,最後和聲停留在Ⅴ7和弦之上,接著再和樂團一起帶入主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樂章中,可以聽到在樂團編制上使用了法國號這個樂器,Crusell巧妙地運用了法國號在音色上擁有非常大的延展性這個優點,將法國號與弦樂器溫暖柔和的音色完全融合在一起,二者搭配得很好,此樂章中,主題共出現二次。


第三樂章:Alla Polacca

Crusell第一號及第二號豎笛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都是採用Rondo Form的曲式,唯獨第三號豎笛協奏曲的第三樂章是採用Alla Polacca的曲式,Alla Polacca 呈現的方式接近舞曲的風格,剛開始的一小段tutti感覺是導奏,在音量上達到ff,很有氣勢、power的感覺,然後主題隨即出現,音量馬上轉為p,用音量上的對比與導奏做區隔,旋律線條輕快活潑,在此樂章同樣使用了許多的半音階、分解琶音、顫音、短倚音及迴音,主題在出現第三次後,轉調至關係小調,這一段小調的旋律是新的素材,而在曲子要結尾的時候,Crusell將分解和弦琶音以六連音的快速音群呈現,與樂團一起結束本曲。


德國的ARS唱片發行。
Komponist: Bernhard Crusell
Interpret(en): Eric Hoeprich, Kölner Akademie, Michael Alexander Willens
Aufnahme: 07.-10.11.2005
Qualität: DSD
EAN: 4260052380161
Bestell-Nr.: ARS 38 016
Preis: 21,00 €
Spieldauer: 69:31
Veröffentlicht: 25.04.2006

Musik auf historischen Instrumenten
Bernhard Crusell (1775-1838)
Klarinettenkonzert in f-Moll, Op. 5
1 Allegro
2 Andante pastorale
3 Rondo Allegretto)

Klarinettenkonzert in B-Dur, Op. 11
4 Allegro risoluto
5 Andante moderato
6 Alla polacca

Klarinettenkonzert in Es-Dur, Op. 1
7 Allegro
8 Adagio
9 Rondo Allegretto

Eric Hoeprich, Klarinette
Kölner Akademie
Michael Alexander Willens, Dirigent


介紹引自http://teaching.thu.edu.tw/s911733/woodwind.htm

No comments: